因为是他人“转卡”,购卡人只需要支付较低的价格,就能获得高价值的健身卡。对于健身爱好者而言,这样的好事,难免让人心动。然而, 上海市民朱先生发现股票高杠杆配资,自他低价被转让一张健身卡之后,就跌入了一环又一环的收费圈套之中。在重重套路之下,朱先生一次又一次付费……直到该公司因欠租而闭店。 第一次付费:花2300元买到“内部卡”
2022年11月, 朱先生结识了某个低价转让健身卡的转卡人。在这位转卡人的邀请下,朱先生至某健身房进行了线下健身卡交易,花费了2300元从转卡人手中,购买了一张性价比较高的健身卡。此时,朱先生尚未意识到,他已经跌入了套路之中。
花钱购买了低价卡后没多久,朱先生就接到了转卡人的电话。电话中,转卡人告诉朱先生,他所购买的这张卡,实质为一张公司内部卡。作为持卡人,朱先生需要每周五至某个固定健身房打卡,才能继续使用这张健身卡的权益,否则的话,这张卡随时都能被企业注销。
因为需要打卡的健身房距离朱先生家较远,朱先生无法完成每周的打卡任务。无奈之下,朱先生向涉事健身房提出,希望能够将这张卡退掉或转让掉。然而,此时,该健身房工作人员却告诉朱先生,因为这张卡是他人转给朱先生的,作为被转卡人,朱先生不能对这张卡再进行退卡、退费、转让等操作了。
第二次付费:花22782元升级为十年卡
也就是说,朱先生此前花费了2000多元购买的健身卡,是一张很可能随时被注销掉的健身卡。如何保住自己已经支付了的2300元?在一筹莫展之际,某健身房工作人员为朱先生提供了“锦囊妙计”。
他们鼓动朱先生,再次支付22782元, 将这张受限制的内部卡,升级为该门店名下的one-T十年卡,这张卡是全店通用的,不仅使用范围广,使用时长更是高达10年,平均下来,非常划算。最终,朱先生接受了这个建议,又向这家健身公司缴纳了22782元。
第三次付费:花19000元升级为至尊卡
在朱先生第二次支付了费用后不到一个月,该健身房工作人员,又一次向朱先生发来了升级邀请。
2022年12月6日,在朱先生健身的过程中,这家健身房的工作人员告诉朱先生, 如果朱先生继续缴纳19000元,他名下的健身卡将会被升级为终身至尊交易卡。至尊卡附有三张独立的副卡。
健身房工作人员向朱先生承诺,会代替他出租其中两张的独立副卡,每张独立副卡的出租期限为10年, 出租费用为14000元。听到有这种好事,朱先生又心动了。于是,当日,朱先生又向健身房支付了19000元。
该健身房的经理和朱先生约定会在6个月后,也就是2023年6月6日,向朱先生支付两张副卡的出租费28000元。
然而,2023年6月1日,该公司发布公告称:会所因设备维修暂停营业,具体恢复时间关注小程序。经查,该会所实则因为拖欠房租而闭店。此后,该健身企业旗下的其他门店,也全部关闭。
也就是说,无论是朱先生高价所购买到的至尊卡权益,还是门店经理此前承诺他的28000元出租费,此刻都打了水漂。
上海法院:涉事公司应返还44082元
事发后,朱先生一度认为,前述健身企业更名为了另一家健身企业。他通过小程序约课等方式,试图在更名后的这家健身企业继续使用健身卡,但却遭到了拒绝。无奈之下,朱先生将前述健身企业起诉至法院,诉请法院判决解除其与前述健身企业的健身服务合同,判决前述健身企业将朱先生此前支付的44082元全数退回。
上海法院经审理认为,朱先生和某健身企业的服务合同依法成立。现在,某健身企业旗下的门店分别处于更换为其他健身公司或关闭状态,无法向朱先生提供约定的十年期和终身卡的服务项目,导致双方合同目的无法实现,朱先生要求解除合同并退还费用,于法有据,法院依法予以支持。
因此股票高杠杆配资,法院最终判决,某健身公司与朱先生之间的《会员协议》解除,某健身公司应于判决生效的10日之内退还朱先生44082元。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配资官网观点